歐美市場封城後,什麼樣的運動和通勤方式最夯?答案是自行車。歐美各大通路搶到缺貨,還有人未開門就在排隊、政府不只鼓勵自行車運動,更出錢拜託你買車。台灣自行車兩大品牌的股價,更是在兩個多月內漲了超過一倍。對這個V型反轉,我們可以期待什麼?

疫情中的2020上半年,民生消費驟減、景氣低迷,全世界都在等報復性消費的浪潮掀起,哪一個產品坐在搖滾區第一排?第一個答案,可能是自行車。

這是第一季完全沒料到的反彈。兩大整車廠巨大、美利達的第一季的營收表現,本來因為歐美封城而被打趴,成長出現一片赤字。但5月開始歐美城市部份解封、通路重開,人們出門第一件事就是踏進自行車店,搶著給自己買一台車。

很多通路已經搶到缺貨。「自行車已經成為『新的衛生紙』,」《衛報》以澳洲雪梨的捷安特通路為例,描寫通路人員現在最害怕的不是景氣不好、不是裁員失業,而是面對店門外大排長龍的客人,倉庫卻沒貨可賣。

不只是雪梨。美國、中國等大城市的自行車已經供不應求,尤其是初階通勤款。

自行車之亂?不,它會持續熱銷

「疫情過後大家用自行車取代通勤,」瑞銀證券非科技產業分析師陳玟瑾觀察,不只通勤,很多國家封城時還是允許出外運動,尤其鼓勵自行車運動。

像美國,很多州在封城期間,自行車店因是「必要的商業活動」,仍然特准開放。而疫情嚴峻的義大利,政府更大手筆鼓勵市民騎自行車,新購一台自行車最高可拿到500歐元(約1.7萬台幣)。

每人一台自行車,成了維持社交距離時最好的休閒,且可能不只是曇花一現。

「如果通勤的自行車賣得很好,我們推想是這些消費者都是因為家裡本來沒有車,因為疫情才新購入,」陳玟瑾指出,這代表自行車滲透率提高,對於自行車運動是一個可以觀察的商機,「每個人都有自行車,大家更容易呼朋引伴一起從事自行車運動,那接下來2年或3年,會不會對自行車有更升級的需求?」

巨大、美利達股價谷底回升

巨大、美利達的股價從3月底的低點以來,都漲了超過一倍。

巨大指出,解封後,北美、歐洲以及韓國市場的通路,基礎代步款自行車大缺貨,巨大正在調配產能趕工中。據了解,歐洲通路的貨大半都是去年底就鋪好,雖然需求激增,但大盤也仍在消化庫存。

而攤開數據,除了基礎款自行車,電動自行車也有機會異軍突起。巨大表示,1000美元左右的低價代步款電動自行車,在歐美市場也是熱門商品。

根據自行車公會統計,1到4月台灣出口電動自行車的數量和去年同期相比超過3成,總額也成長超過2成3。以歐洲、北美等地的出口數量都有80%至一倍以上的成長。

「整個電動自行車在歐洲的滲透率只有10%,有一些國家像荷蘭有到30%,」陳玟瑾觀察,歐洲的電動自行車市場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。

電動自行車,下一波新寵?

疫情後,這些裝著電池、騎行更省力且不需要駕照的電動自行車,更有機會成為都市通勤新寵。

德勤(Deloitte)2019年的研究報告指出,電動自行車的心肺能力門檻不高,適合的年齡層比腳踏車更廣;而且因為有馬達動力輔助,流汗量只有騎普通自行車的三分之一,不太需要騎完後換裝以及沖澡,非常適合通勤族。

通勤的距離縮短,也有利於電動自行車的普及率。德勤指出,2017年的美國,開車出門單趟里程有6成少於10公里,近半少於5公里。

疫情後的都市大眾交通工具人流減少,路上私家車增加,而大都市紛紛繕修、擴建自行車道,這代表電動腳踏車達20公里的平均時速,通勤還不一定比開車慢,未來有機會可以取代掉大部份的通勤需求。

 

(來源:天下雜誌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00586?template=transformers&ercamp=home_interested&eturec=1)